![]() 姓名:王文平 职称:教授 职务: 联系电话: 人才项目: 办公地址: 个人主页: 职级: 邮箱: 个人信息教育背景王文平:女,工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必威BETWAY官网特聘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必威·BETWAY学术委员会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现为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ey Systems & Uncertainty Analysis Fellowship,国际灰色系统与不确定分析联合会(GSUA)副主席,中国(双法)灰色系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必威BETWAY官网知识创新研究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英国 Emerald出版集团《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编委等。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多项以优秀结项;主持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咨询项目等三十余项。先后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SCI、EI索引六十余篇;出版专著五本。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一等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为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ce Service 、The WOSC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ybernetics and System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人和专题主持人;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本科生毕业设计多次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江苏省优秀论文一等奖。现主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知识管理前沿》《组织复杂性管理前沿》;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数据处理与应用统计》;EMBA/MBA课程《论文写作》《数据、模型与决策》,以及本科生Seminar课程《现代企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 学术兼职•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ey Systems & Uncertainty Analysis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ey Systems & Uncertainty Analysis Vice-President •中国(双法)灰色系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必威BETWAY官网国家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 •必威BETWAY官网经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复杂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碳中和智能系统优化、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低碳技术创新等 •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智慧制造系统建模与智能优化、智慧供应链碳中和管理、数字化转型与资源优化配置、不确定(灰色)系统理论与应用 •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数据挖掘、不确定性分析与智能决策、数据驱动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研究课题•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及运行机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主持 •智慧制造业价值共同体区域一体化脱碳发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基于“一带一路”资源绿色场域重构的传统制造业转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基于产业-生态活动共生优化的迁移集群绿色重建与运行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基于嵌入-流动-聚合网络重构的蜕变企业转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知识型企业自适应变革的神经-免疫-学习网络模型、优化及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基于集群价值创造多层超网络动态优化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知识型企业生命体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不同集群模式下国内知识型企业的社会网络结构、演化与动态优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跨区域生态-经济价值共创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 •传统制造业集群服务型制造网络建模、分析与优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主持 •网络化产业集群知识增长,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主持 •面向蜕变期企业转型的活动网络建模与优化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主持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自主可控价值链构建的江苏行动路径及策略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 •江苏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价值生态构建机制研究,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主持 •江苏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主持 •新形势下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系统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主持 奖励与荣誉•网络分析与产业集群升级,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决策咨询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一 •知识型企业自适应变革管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 •首批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产业集群中的社会网络研究,获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第一 •不同集群化模式下产业集群结构演化与知识活动协同分析,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一 •高校与产业对接融合,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一 •南京高校优势学科与优势产业对接组合研究,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南京市人民政府,第一 学术成果先后在《管理科学学报》《Energy Economics》等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本。部分一作及通讯作者中英文学术论文如下: •面向产量决策的多寡头网络最优结构分析[J]. 管理科学学报, 2010, 13(5): 33-43. •动态关系强度下知识网络知识流动的涌现特性[J].管理科学学报, 2013, 16(2): 1-1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税收年度预警系统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01(4): 50-52, 1. •基于可变风险偏好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07(2): 29-33. •有核网络型集群中知识共享深度与知识型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8(3): 51-56. •非正式创新网络结构仿真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08,22(4): 62-66. •不同创新类型下的有效创新网络结构[J]. 管理工程学报, 2014, 28(3): 110-119, 90. •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城市产业规划政策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17, 31(2): 101-108. •低碳绿色型产业升级进程中的政策干预机理—基于新结构经济学框架,经济评论,2017,5. •环境管制引致的环境技术创新及其偏向性[J]. 管理工程学报, 2018, 32(1): 186-195. •产权差异视角下我国区域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19, 33(2): 99-109.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国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其技术差距[J]. 管理工程学报, 2021, 35(6): 97-114. •知识型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仿生学原理及其生命体模型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02(1): 85-89. •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9, 17(1): 151-156. •基于信任和企业进入退出机制的产业集群规模演化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9, 17(4): 91-96. •非正式知识网络关系强度分布与知识流动小世界[J]. 中国管理科学, 2011, 19(4): 159-166. •跨组织知识整合下的创新网络结构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12, 20(6): 176-184. •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最优集体创新网络结构[J]. 中国管理科学, 2013, 21(5): 129-140.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省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4, 22(S1): 240-246. •知识工作设计与知识型员工薪酬策略[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8): 93-100. •基于知识结构的组织智商研究[J]. 科研管理, 2005(5): 56-61. •短期竞争优势研究综述[J]. 科研管理, 2012, 33(11): 152-160. •技术异质下中国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及损失来源分析[J]. 科研管理, 2022, 43(9): 127-138. •自主内生型产业集群中知识共享与创新资源投入关系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7(6): 44-49. •“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的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基于混合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合图法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5(2): 96-109. •基于链路动态变化的产业网络预测模型研究[J]. 系统工程学报, 2018, 33(6): 721-731. •技术效率、资本规模对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影响[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 35(11): 2785-2797. •The multiple empowerment effect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factor alloc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25, 110: 107698. •Factor reallocation path for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A perspectiv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cosystem[J]. Energy Economics, 2024, 134: 107620. •The impact of digitalization on 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 2023, 8(3): 100385. • Heterogeneous effect of “Belt and Road” on the two-stage eco-efficiency in China's provinc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29: 107920. •Identification of key factors on carbon neutrality readiness in China’s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rule mining technique based on interpretable ensemble learning[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5: 145628. •Optimization path for overcoming barriers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ional system[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51: 119712. •Evaluation of regional metafrontier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alysis based on modified non-radi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56: 120425. •Urb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under natural resource dependence: A rule mining technique[J]. Energy Policy, 2021, 156: 112383. |